残碑何在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论文编年全收录 中国古代美术史 解读中国绘画中的仙山意象与无字石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残碑何在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论文编年全收录 中国古代美术史 解读中国绘画中的仙山意象与无字石碑精美图片
》残碑何在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论文编年全收录 中国古代美术史 解读中国绘画中的仙山意象与无字石碑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残碑何在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论文编年全收录 中国古代美术史 解读中国绘画中的仙山意象与无字石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816140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
  • 页数:352
  • 价格:111.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内容简介: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卷收录巫先生2005—2011年的14篇论文与讲稿,从时间性、空间性和物质性等多个角度探讨古代视觉文化中“复古”“废墟”观念的体现、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对主体的表现、“生器”与“明器”的理论和实践等,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兼具学术思辨和可读性。


书籍目录:

58.玉骨冰心——中国艺术中的仙山概念和形象

59.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

60.动物、祖先和人:再思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意义

61.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

62.镜与枕:主体与客体之间

63.东亚墓葬艺术反思——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提案

64.墓中的“活者”: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对主体的表现

65.“生器”的概念与实践

66.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复古”模式

67.石涛和中国古代的“废墟”观念

68.1644:残碑何在?

69.引魂灵璧

70.北齐艺术之再思

71.关于“不可移动文物”

本卷所收论文出处


作者介绍:

巫鸿(Wu Hung), 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 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 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 人。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认为遗迹具有两种不同又互补的功能:一方面是现实中的可见可触之物,属于此时;另一方面又凝聚着已逝者的过往经历,属于过去。一般而言,生器承载着逝者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留存使过去不会被彻底抹去。但是一旦墓门关闭,这些器物不再为生人所见,也就不再传递生人对死者的记忆。它们在黄泉之下的象征功能转为指示死者的多种时态,构造死亡和再生之间的桥梁。中国古人相信死者的灵魂具有意识而且“生活”在墓中。墓葬中生器的意义既在于它们的“过去性”又在于它们的“现时性”:它们来源于过去,但又象征着一个永恒的现在。


古典风格的出现和流行有赖于一群关注政治的儒家士人,他们对朝廷多有批评,自我标榜为传统价值的保护者和倡导人。“因此,所谓古典风格的出现不应被视为艺术形式“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应被视为随着儒生的社会、政治、文化地位的提高而出现的复古运动的一种表现。


画家们通过固定某幅画面的焦点,将这种再现呈现为超验的表达。这些图像将观者置于创伤(trauma)事件关联中,而这种创伤事件抵制浮于表面的再现性描绘。画家们不仅反对时光可以倒流的观念,甚至使观者直接面对“无形的在场里深刻的缺席”(the intangible presence of a profound absence)。最终,他们呈现出了一种空无(void),这种空无“激起了这样的回应:关于再现创伤的难度,以及关于目睹的诗学”。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 编辑推荐

云林森眇的仙山意象,墓葬中逝者头顶的引魂灵璧,桃花源式画卷尽头无字的石碑……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悉心解读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与艺术表现。与石质的西方废墟不同,中国建筑遗迹消失的木质结构所留下的“空无”,成为艺术家哀悼往昔时光的重要方式;而荒烟蔓草中石碑沉默而又不朽的图像,似乎赋予了历史一种总体的轮廓和普遍的意义——它象征着历史知识的起源,因此也体现着历史的权威。

◆ 内容简介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卷收录巫先生2005—2011年的14篇论文与讲稿,从时间性、空间性和物质性等多个角度探讨古代视觉文化中“复古”“废墟”观念的体现、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对主体的表现、“生器”与“明器”的理论和实践等,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兼具学术思辨和可读性。

“巫鸿美术史文集”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六《画屏世界》与卷七《思考尺度》,敬请关注。

◆ 专业评论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 媒体评论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最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无水印(71+)
  • 字体合适(410+)
  • 赞(423+)
  • 好评多(516+)
  • 不亏(521+)
  • 还行吧(562+)
  • 引人入胜(352+)
  • 种类多(72+)
  • 傻瓜式服务(62+)
  • 书籍完整(85+)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美: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步***青:

    。。。。。好

  • 网友 利***巧: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隗***杉: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游***钰: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堵***格:

    OK,还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