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东欧)壁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蓝色东欧)壁画精美图片
》(蓝色东欧)壁画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蓝色东欧)壁画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608626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
  • 页数:245
  • 价格:24.5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软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匈牙利著名作家萨博·玛格达的长篇处女作,她的作品属匈牙利文坛“西方派”第三代实验小说)


内容简介:

  本书是蓝色东欧第五辑作品,匈牙利著名作家萨博·玛格达的长篇处女作。《壁画》是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理分析,描述一名有十三年精神病史的教士妻子埃迪特死后的故事。读者从主人公安努诗卡的一幅孩童时期的画作初次遇见《壁画》的一家。家中成员各适其位,在作者的叙述中“壁画”逐渐生动起来。埃迪特在疯人院度过了*后的时光,随后全家人聚集在她的葬礼上。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早至傍晚一共十三个小时,而一个家庭的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就此被相继揭示。

整部小说共由十三章组成,并没有特别紧凑的情节发展,前八章都从某一个家庭成员的视角,介绍他眼中其他家庭成员的人物形象、经历。由此提供出各种信息供读者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人物。患了几十年疯病的教士夫人艾迪特去世后,她的家人们在葬礼当天的一系列行为举动和由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娓娓道来的心理状态,从各个角度完满地刻画了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形象,如思想顽固保守的退休教士、叛逆的离家出走的女儿安努诗卡,唯唯诺诺的大女儿扬卡,等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教家庭的在经历了衰败和战争后的故事。


书籍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萨博的女性世界(中译本前言) / 舒荪乐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萨博.玛格达, 具有海外影响力的当代匈牙利作家之一,科苏特奖(匈牙利文坛奖项)获奖作家,文学翻译家。一九一七年十月出生在匈牙利东部的德布勒森市,长篇小说处女作《壁画》(一九五八)和《鹿》(一九五九)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其作品属匈牙利文坛“西方派”第三代实验小说,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二〇〇七年,萨博荣获了祖国奖和匈牙利共和国大十字勋章,同年逝世。其作品《门》(一九八七)于二〇一五年荣登《纽约时报》年度图书榜榜首。

 

译者简介:舒荪乐,一九八五年出生,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主要译著有马洛伊.山多尔的《草叶集》《分手在布达》,查特.盖佐的《遗忘的梦境——查特.盖佐短篇小说精选》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戴琪夫人没回卧室。有时,奥斯卡会很晚回家,他带着画上佩斯,回家的火车午夜时分才抵达。他没回家之前她是从不会睡觉的,夏天在花园里等,冬天就坐在窗前等。他们的花园里有一张条凳,她就坐在那上面注视着街道,一有动静就赶紧跑去开门。奥斯卡笑她她也不管,只顾翻他的口袋找礼物,奥斯卡总会从佩斯给她带回香水和好吃的,还有钱。她一拿到东西,就钻进他的怀里。“省着点用!”他严肃地说,接着两人就一起笑起来,因为奥斯卡跟她都知道,他们没什么是能省着点用的,钱马上会花光,她就会接着要,一直要。奥斯卡有时嘲笑她,她的眼泪就掉下来。“连上帝都没办法用钱满足你!”他说着和她拥抱在一起,翩翩起舞着进了卧室。他乐意晚餐吃烤面包,因为等到家里再次山穷水尽时,他就又需要带着画上佩斯挣钱去了。现在,她有了退休工资和教士给的钱。退休工资每月一百零九福林①,教士给她寄二百福林。她在一个独立的信封里装二十福林的电费,剩下的分装在四个小纸袋里,放在四个盒子里。第四周,当第四个纸袋里的钱也用光时,恰好新的一笔钱又到了。她有多少年没收到香水了?她需要买化妆品,因为那是她的脸面,但香水嘛……现在,她又像从前那样等待着,盯着大门,等着门铃一响起,她就知道是安努诗卡来了。

教士打开办公室的窗子。他走进花园,朝祈祷室里望去,女婿还在研究那些没拆封的信。他对扬卡说,要是那姑娘来了,让她马上去他那儿。扬卡松了口气:他终于下命令了。爸爸还说什么吃的也不要给她,给外婆打包些食物,因为她来不及吃晚餐了。扬卡走进厨房,他在岳母身边俯下了身。

戴琪夫人猜错了,她开始在那钉着黑珍珠的手包里倒腾起来。茹若娜跟在母亲身后溜进了厨房,教士说话时看着画在地上的字。他往每个字母上都踩了一脚,想把那些傻乎乎的词踩进泥土里。

昆·拉斯洛专注地听着他们说话,片刻间竟忘记了安努诗卡。老头子说得特别对,扬卡的确没有像老夫人那样的精致衣服,而且,这老女人脸上化的妆也特别丑,还把嘴唇涂得血红。他要是上佩斯,至少不用给他岳父寄什么东西。如果老头子不再供养老夫人,他以后就可以和阿尔巴德两人相依为命了。戴琪夫人当然会哭,至少会流点眼泪,但整个葬礼期间,她的眼睛都是干巴巴的。她怎么可能饿死,农村里又花不了什么钱,她住的房子也是自己的。是啊,她要是对老家伙有什么不满,现在就该哭了,这就是大哭一场的时机。一百零九福林,这点钱不算多,但她不用付房租。不用怕爸爸,可以跟他理论。老年人可以只靠喝牛奶活着,他是这么对她说的。牛奶能让人打起精神?她嘴里嘟嘟囔囔地含糊其词,根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这样的老人根本不需要在穿着上花什么钱。爸爸说,所有农舍的院子里都存放着木头,他说是因为有树林。他们还聊到了冬天的事,他以为这还是生活在早年间呢,现在的林子里已经弄不到什么木头了,树林早就成了强取豪夺之地。不过没必要说这些。他不应该跟外婆说这些话,很明显,他一点都不了解别人。爸爸气得说不出话来,只能自言自语地嘟囔起来,连手指头都在不停地颤抖。供养寡妇的确是一种义务,但不是这样的寡妇。现在这老女人算是赖上他了,这可是他自己找上她的,这就是他愚蠢的解释得到的回应。其实他跑回办公室的时候,真的应该改掉在身后狠狠摔门的习惯。

茹若娜回来了,她站在厨房的门边专注地盯着外曾祖母。现在,她还是觉得外曾祖母苍老得瘆人,但这会儿,她又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就像一场不可思议的噩梦。等她不再怕她了,就会走过去碰她。戴琪夫人只是坐在那儿,仿佛衣服覆盖下的所有骨头都消失不见了,接着她突然站起身走进卧室。茹若娜也没动换,只等着看她要做什么。她很快又走了出来,手里抓着她来时随身携带的小包。要告诉妈妈吗?但爸爸看见了,他也什么都没说,还在翻手里的信件,摆弄那把开信刀。

应该告诉她——昆·拉斯洛想,他们给她涨退休金了,那她就不会挨饿了。几天后,这条政策就会在报纸上登出来,不是什么大钱,但总归是涨了。如果她来跟他告别,来感谢他的招待,那就告诉她。

戴琪夫人没有进来。外婆关上身后的大门时,那上面的小门铃响了。扬卡手里拿着一个白纸包,里面是夹着两片鸡蛋的三明治,正准备往厨房外走。教士在用彩绘水壶倒酒。艰难的一天。是啊,艾迪特是她的血脉,安努诗卡也是,这倒真不是在贬低她。不是,每当他评判她的生活方式时,她永远会奋起反击;她身上表现出的傲慢多于恐惧。上帝在关照着一切人与物,连花田里轻佻的百合都不会坐视不理。这个罪人,她没带回程的路费,倒是要看看她敢不敢真的上路。昆·拉斯洛一定给了她路费,她连招呼都没打就走了。

扬卡站在门口,手上拿着食物,他们说的她一句都没听懂。厨房里的糖罐打了,高蒂在大声地跟罗西卡说都有谁去了墓地,她什么也没听见,是的,她没注意,正忙着干别的事。茹若娜只知道外曾祖母哭了,后来又去取自己的小包,接着就走了,但她没告诉外公,也没告诉爸爸。他们在厨房里把铜制的碾缸捣得咣咣直响。高蒂碾食物,扬卡把鸡蛋硬面包拿下来放到凳子上。

孤儿打着呵欠出现在露台上,伸着懒腰,问什么时候吃晚餐。天色黑了下来。昆·拉斯洛点亮了灯,教士坐在黑暗中喝酒。孤儿想去城里转转,可他又不敢贸然行动,他怕在什么地方碰见安努诗卡或者老夫人。不,现在还是待在家里比较安全,而且马上就要开饭了。换了其他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一定会去爸爸的房间看看,他肯定在等他,等着跟他聊天,等着他来安慰自己。快别让爸爸来烦他了,今天真是受够了!他待在露台上点了根烟。下午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呢;好像哪儿都能看见苏菲。外婆已经离开,真不错,又少了一个家庭成员!这一天马上就要过去了。安努诗卡到底会不会在睡觉前出现?他不想细究。他总感觉她不会来了。爸爸坐在办公室的窗帘后面,昆·拉斯洛的身影闪现在祈祷室的灯光下,扬卡靠着厨房的墙边,朝他呆望着。茹若娜跪在凳子上,浓密的灌木丛就快把穿着黑衣服的她吞没了。他们还在等她——孤儿想。厨房里又听见碾缸的声音,钟楼敲响了七点的钟声。罗西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紧张得手心湿漉漉的,全是汗。也许等入了夜她就能回无花果园了。她能把勺子拿回去吗?

扬卡点亮了大门下的灯——七点之前,爸爸不许点灯。她朝他喊了一句什么。她走路的样子失魂落魄的——孤儿想。要去找外婆吗,找到了要给她吃的吗?等她冷静下来再说吧!出的什么馊主意!他等会儿要去城里逛逛,不干什么,只是单纯地想去逛逛。这个傻扬卡!去佩斯的快车上有餐车,坐在餐车里可以一直吃到佩斯。几个小时以来,他次突然大笑起来:他想象着外婆拎着纸糊的手提箱上火车,走进餐车的样子。她只要一在桌边坐下,别人就得忍受她的唉声叹气,就像《约翰福音》教那病入膏肓的拉撒路②一样,她缺的只是一块裹尸布。这个老骨头。她为什么这样,连一句告别都没说就离开了?倒不是说这个家庭特别热情好客,只不过,还要给她送面包吗?扬卡让高蒂送去,是的,可高蒂去不了,她需要把漆皮鞋套在湿漉漉的脚上,她一边抱怨,一边揉着自己的脚踝。

她打开房门,昆·拉斯洛并没抬头。一般这时候,茹若娜会进来问他要纸和彩色铅笔,或者来叫他吃饭。他要让她把那两封信给老头子送去,一封是关于沙朗德的,另一封是从本地寄来的,都可以存放起来了。他转过身想把信交给茹若娜,却看见扬卡走了进来,便扭过头去。扬卡拉过一张椅子坐到桌子边。

从认识她起,就没见过她这样在他身边坐下。就连她打扫祈祷室时,也不会如此,其他时候,她连门槛都不会跨进来。老头子给女儿们养成了好习惯,让她们知道办公的地方没什么可寻摸的。她也总让茹若娜给他送信,或者从窗口传话进来。多年来,这间祈祷室只属于他,是只属于他们的回忆。每当夜色降临,月光洒满地面,就和安努诗卡穿着拖鞋溜走的那个晚上他在地上看到的一模一样。那时也是秋天,影子也是如此这般地伸展着。扬卡拿起苏苏的毛衣,继续织起来。

两人都沉默着。昆·拉斯洛起先还挺同情她:她满腹狐疑地坐在他身边,静悄悄地织着毛衣,他觉得挺对不起她的。但渐渐地,他越来越生气。这是哪来的新习惯?这算什么?她到底来干吗?因为葡萄园的事?难道他不能去葡萄园?他不能想去就去?是谁在替那些该死的葡萄园缴税,是谁安排人去摘藤、喷农药的?谁的精神处在时不时需要吞服两粒药片的状态?他就不能有片刻安宁,一个人,在嘈杂的城市上空,在库恩山上安静地小坐一会儿?他做什么了,她现在要这样折磨他?其实她也没法确定,只是在猜测,就像演戏似的,就像老电影里演的那样,过来表明一种态度。他现在还有心情,他们之间的气氛从没比现在更融洽过。快问吧!他刚拆了主教的信开始看,但毛衣针细微的摩擦声让他神经紧张,他根本没明白信里的那些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又看看扬卡,两人四目相对。扬卡织毛衣根本不用看针,她的手指可以准确快速地移动。他又觉得喘不上气来,早上他也跟医生抱怨过。她想整晚坐在这儿,这样就能阻止他跟安奴诗卡说话了?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时间。七点十五了。去佩斯的快车八点出发。如果安努诗卡到那时还没出现,也许她就不会来了。他应该去火车站。他站起身时,把扬卡放在桌上的线团弄到了地上。两人一起朝线球滚落的方向俯下身去,扬卡捡起了线球。两人都没有坐回椅子上,而是相对而立。他从衣架上摘下帽子。

扬卡也向前走去,挡住了他出门的去路。昆·拉斯洛的手麻了。他对面十米开外处,高蒂正弓着身子在捣什么东西,不过现在用的是一口瓷缸,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罗西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擤鼻涕。月亮升起来,微弱的月光在喇叭花叶之间跳跃、闪动。苏苏背对着光跪着,看不见她的脸,却可以感觉到她也正朝这边看呢。苏苏想大喊爸爸要打妈妈了。扬卡只能用沉默的眼神盯着他,盯着她下午发现的事实。扬卡就像一件物品,像一只柔软的口袋一样,温顺地挪到门边。她站在那儿,就是那儿,那是她妹妹曾经站过的地方。昆·拉斯洛冲到院子里,在身后留下了敞开的房门。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 匈牙利著名作家萨博·玛格达首次引进作品。

2.《壁画》是匈牙利著名作家萨博.玛格达的长篇处女作。


媒体评论

  阅读匈牙利作家萨博·玛格达的作品能感受到内心的纠结——那就像当我们从妄自尊大的恍惚中醒来时,把自己的缺点用肥皂写在镜子上并被读出来一样。       ——《纽约客》

  萨博自带温柔的幽默风格,娴熟地保持着自我讽刺的距离。叙述者打断自己的超然姿态,爆发在超长句或半句式中的沉默的愤怒,以及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伦理痛苦浸透了这部珍宝般的小说。这个文本是一件平静的纪念品,一首无可辩驳的诗歌——这就是爱。       ——《今日世界文学》

  有些书,就像有些人一样,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关注才能完全理解它们的复杂和美好。萨博通过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这些幸运的读者这件事。    ——《纽约时报》


前言

萨博的女性世界

舒荪乐

二○○八年我还在匈牙利留学时,有一天上课,教室的影碟机里放着一部黑白影片《旧时故事》。影片给人印象颇深的是家族中那些坚强的女人,她们在家族遭遇变故时临危不乱,在家里的男人仓皇躲逃时,挺身而出、挑起大梁。当时,我就好奇,作为一部原著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为何其中的女性角色分量却如此之重。好奇心驱使我一本一本地翻开了原著作者萨博·玛格达的作品。

萨博·玛格达一九一七年出生于匈牙利东部的新教城市德布勒森,其父母都是文学爱好者,热衷于创作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他们为小小的玛格达创造了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父亲为她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母亲为她讲述自己创作的故事。母亲去世后,留给玛格达的是满满一抽屉从未发表过的文字,“那些作品中,除了令人着迷的故事情节特别吸引人眼球外,瞩目的便是那些拥有自由灵魂的女性。这些女性独立自强,从不委身于男人身侧”。相比起与世无争,只愿埋头于阳春白雪的父亲,母亲对萨博的影响更为直观、深远。她的母亲年轻时当过教师,赚来的工资都要寄回家里赡养曾祖母。嫁为人妇后,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并不宽裕,总是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苦苦挣扎。但在萨博的记忆中,母亲从不怨天尤人,面对困难永远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她不知道母亲究竟是从何处获得超脱尘俗的力量。

长大后,萨博对女性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她们熟悉生活,训练有素。我的家庭中从来没有男人强壮、女人柔弱这样的事。从我出生起就知道,男人非常神经质,也容易紧张,只会忙忙叨叨,做什么事都手忙脚乱。如果出了乱子,他们就被需要担负的责任吓跑了,而他们可怜的妻子却得去摆平后事,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是。长大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严厉冷酷、坚强勇敢的男人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是现实中咬紧牙关为战胜一切肉体、精神折磨挺身而出的女人却比比皆是。我们那里的女人世代肩负着生活的重担,在我的作品里她们的形象都是真实再现,与我在家里时看到的一样,她们的周围笼罩着一圈母性和坚强的光环。”正是对女性的这种理解,萨博作品中的女性并不像当时的其他作品一样,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她的女性角色,往往性格鲜明,无论她们是追求自由,还是隐忍孤独,亦或是好吃懒做,每一个女性角色都被刻画得鲜明夺目,而不仅仅是作品中的绿叶、配角。

然而,萨博·玛格达在文坛备受关注的却并不是她作品中强势的女性力量,而是“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一九五八年出版的《壁画》和一九五九年出版的《鹿》均采用了这种手法。“内心独白”在二十世纪初曾被以詹姆斯·乔伊斯为代表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推崇,但在当时的匈牙利文坛,使用这种写作技巧的人却寥寥无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匈牙利文学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分别是“保守创新派”、探索实验小说可行性的“形式与内容并重派”和关注实验性叙事手法的第三代“西方派”,萨博即属于后者之列。可贵的是,萨博·玛格达在摸索“内心独白”的这条新道路上,并没有抛弃匈牙利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她的作品又被人称为“心理现实主义”。

《壁画》一经问世便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被相继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和美国出版,并一举夺得了匈牙利文学奖——科苏特奖。在实验小说普遍找不到出路,得不到认可的大环境下,萨博的实验小说却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好评,应该归结于几个原因:情节的戏剧式编排、“内心独白”手法的运用,以及重要的一点——突出塑造的女性角色。

整部小说共由十三章组成,并没有特别紧凑的情节发展,前八章都在逐一介绍人物形象。患了几十年疯病的教士夫人艾迪特去世后,她的家人们在葬礼当天的一系列行为举动和由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娓娓道来的心理状态,从各个角度完满地刻画了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教家庭的故事。萨博像拿着一朵鲜花,将小说中的人物像花瓣似的一瓣一瓣剥开。随着主人公安努诗卡的出场,这幅“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逐渐生动、丰满起来。首先是愤世嫉俗、自私自利但也渴求幸福的孤儿阿尔巴德,然后是来此参加葬礼的艾迪特的母亲戴琪夫人,接着是死者的大女儿扬卡、扬卡的孩子茹若娜(苏苏)、四十年来一直在这个家里当佣人的高蒂大娘、扬卡的丈夫昆·拉斯洛,后是整个家族的精神领袖、象征着专制君主集权的老教士马特·伊斯特万。故事的时间跨度从早上教堂钟声响起直至傍晚时分,共十三个小时,两代人的命运在这十三个小时中得到了清晰完整地呈现。葬礼前每个家庭成员都仔细地思索,细细地体味了一番过去几十年的家族历程,在与内心的斗争中反思这个家庭的过去与现在。整部小说都在为后的相聚时刻做铺垫,这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全知叙述者描述的一切都发生在过去,而读者则成为小说中对立的、充满戏剧冲突的人物命运与生活纠葛的见证人。二十世纪的欧洲小说经常运用这种分析编排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能够专注于戏剧的紧凑性。匈牙利评论家贝拉蒂曾说:“萨博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在这部小篇幅的作品中她利用时间的流逝,不断加强小说中矛盾激化时应达到的情绪强度。”

再来说一说《壁画》中的“内心独白”。从人称的分类角度分析,意识流小说一般可分为客观性意识流和主观性意识流两种叙述方式。主观性意识流主要以人称叙述为主,而客观性意识流则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存在,这种方式又被称作“内心独白”。这种对人物心理进行直接展示性的“无我的艺术”,只为呈现人物内心服务,而不进行评述,因为作者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忘记了作者的存在,将自己附身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因而,读者的阅读便是站在一个全知的视角,俯视着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每一个读者都能潜入人物的意识深处,把心理的屏幕缓缓拉开,直接看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原始形态,而无须叙述者做任何说明。

《壁画》是一部现实主义心理小说,萨博在《壁画》中大量使用了人物独白的技巧,即意识流客观(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将读者吸引到小说中,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对读者的充分信任,将读者带进了小说世界畅游其中,使其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熟悉感,成功地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独白“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作者作为叙述者的介入这时降到了限度,读者可以直接看到在叙述者的内心,究竟是如何评价其他人物的,叙述者对事件的感受如何,叙述者对故事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所做的独立评价,而不必经过作者之口传递,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可读性。而“内心独白”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对同一个事件的多角度叙述,作者通过这样层叠叙述的方式,不断地加深事件在读者心中的印象,有利于深刻理解人物形象。举一个关于阿尔巴德偷书的例子:扬卡的女儿茹若娜发现自己用来练习阅读的《匈牙利历史图册》不见了,她推测是舅舅阿尔巴德偷偷拿去旧货市场卖了;扬卡从消失的《匈牙利历史图册》联想到了安努诗卡小时候看这本书时的场景,同时由于她的软弱,她打心底里不希望丢了的书与自己扯上关系,认为应该先把女儿的问题按下,等时机合适了再作解释;而对阿尔巴德来说,偷书增加的收入是为了给自己溺水而亡的亲生母亲修建一座体面的坟墓。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内心独白”就是通过这样层层渲染的方式,通过一个个人物的“个性化表述”来营造出事件本身的层次感。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匈牙利文学中,女性往往只是作为男性必不可少的附属品出现,而《壁画》中的女性却拥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展示。她们的处境并不安逸,不论是女主角安努诗卡,还是她的姐姐、外婆,甚至是家里的佣人高蒂,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她们需要与整个世界决裂,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萨博·玛格达用一种在当时看来颇为新颖的方式进行创作,试图冲破传统保守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束缚。她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和道德革新,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实现了文学艺术的自由创新。

2017年6月26日布达佩斯


书籍介绍

本书是蓝色东欧第五辑作品,匈牙利著名作家萨博·玛格达的长篇处女作。《壁画》是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理分析,描述一名有十三年精神病史的教士妻子埃迪特死后的故事。读者从主人公安努诗卡的一幅孩童时期的画作首次遇见《壁画》的一家。家中成员各适其位,在作者的叙述中“壁画”逐渐生动起来。埃迪特在疯人院度过了最后的时光,随后全家人聚集在她的葬礼上。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早至傍晚一共十三个小时,而一个家庭的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就此被相继揭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中评(668+)
  • 情节曲折(136+)
  • 无漏页(593+)
  • 小说多(492+)
  • 还行吧(442+)
  • 一星好评(130+)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颜: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师***怀: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焦***山:

    不错。。。。。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菱***兰: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通***蕊: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后***之: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步***青:

    。。。。。好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曾***玉: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