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课堂--李镇西(卷六 卷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我的语文课堂--李镇西(卷六 卷七) 我的语文课堂--李镇西(卷六 卷七)精美图片](https://img3m7.ddimg.cn/1/9/23225797-1_h_1.jpg)
我的语文课堂--李镇西(卷六 卷七)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李镇西30余年教学经验的凝结。
内容简介:
《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分上下两册,作者按时间顺序整理了自己20场语文课的课堂实录。全书采用*人称进行叙述,不仅详实记录授课过程,还于关键处补充当时的教学思路,完整而全面地展现了“李镇西式”语文课堂的风采。此外,下册中还编选了李镇西的4篇手记,介绍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李镇西常形容自己是在“用身体写作”,因为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来自教学实践。30余年从教之路凝结出深具“李镇西”特色的“语文民主教育”的精华。他坚持以学生心灵为起点,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授予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纵观他的语文课堂实录,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逐渐丰富。
李镇西始终强调,本书的出版并非将自己的课堂作为标本进行推广,仅为提供可借鉴之处供读者思考,提供可质疑之处与读者探讨,期望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
书籍目录:
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上)
自序 细思碎想
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教学实录与反思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与反思
真情浓墨写童心
——一次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风雨中的树叶:从祥子到老舍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实录与评点
走进朱自清的世界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与反思
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
——《冬天》教学实录与反思
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提醒幸福》教学实录与反思
欣赏与质疑
——《世间美的坟墓》教学实录与反思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与反思
和学生一起沉醉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与反思
温馨的记忆
——一次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与反思
热血在燃烧
——《赞美》教学实录与反思
叩问爱情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与反思
《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下)
“礼教”何以“杀人”
《祝福》教学实录与反思…………1
生活在恐惧中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与反思…………40
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边城》教学实录与反思…………51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荷花淀》教学实录与反思…………60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教学实录与反思…………86
和学生一起平等地研读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与反思…………109
请学生吃“面”
《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学实录与反思…………126
篇外 我眼中的杜郎口课堂
手记一 初识杜郎口…………157
手记二 杜郎口的意义…………181
手记三 再访杜郎口…………189
手记四 善待杜郎口课堂…………224
作者介绍:
李镇西,男,1958年生,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从教30余年,李镇西以深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获广大师生好评和专家学者赞誉。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
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出版30多部著作。他的书成为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类畅销书,很多学校、教育局把他的著作作为培训教材,教师人手一册。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他30年如一日,满怀激情地对教育进行思考与探索。2007年7月31日,国务院总理*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使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叩问爱情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与反思
时间:2004年11月1日 地点:四川省成都市电化教育馆
学生: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一(3)班学生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学生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学生们齐声喊:“老师好!”
“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致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和你们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想。”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时,首先要克服字词障碍。本来,我可以给学生列一些他们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就认识。再说,这个学生不认识的字,那个学生不一定不认识。所以,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互相交流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哪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查过了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个举手说:“我查过‘抔’。”
我问:“在课文什么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一读,写一写’的第三个词里。”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óu”。
“读几声?”
“第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学生,“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我笑道:“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十五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学生举手,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
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
“zhuàng!”部分学生忍不住读出了声。
“对!一‘幢’”我肯定道,然后继续对余鑫说,“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学生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说道:“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六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有学生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道:“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道:“刹(chà)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
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à”
更多的学生说:“应该读chà!”
“对!应该读chà!”我肯定地说。
看到郑毓秀有点不好意思,我说:“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的印象就比较深了,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ā的时候?”
学生们说:“有!”
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刹车’的‘刹’读‘shā’。但这儿读‘刹(chà)那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呵呵。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了。
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如果从教师开始,教师就会提出重点问题或者展示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地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学生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后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起来说:“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对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感觉。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呵呵!”
大家忍不住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那么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学生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是怎么回答你的呢?”
汪洋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
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个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的爸爸妈妈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了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象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起来说:“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起来说:“我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想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如果我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会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多数同学,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不会轻易去问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这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我的女儿问过我没有?”
学生齐声说:“问过!”
“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在表述形式上,你们的家长都是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是用讲童话的方式。第二,你们的父母都说每个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将不懂的划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室里一下安静了,学生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看法的地方都可以勾出来。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你感受深的一点,或者一个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汪洋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下去。”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句话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
钟雪飞举手站起来说:“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了人类的生生不息。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后代。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的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的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却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是永恒的。”
李文思举手说:“第十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我是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读到这里时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地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教师又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生。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和文本重点以及教师教学意图的结合点或邻近点!说实话,课前我所能想到的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我提醒自己: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切入点。现在,李文思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机会来了!
我说:“李文思的发言很好。她指出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我们不妨暂时停在这里研讨一下,我们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来研讨一下,课文说‘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我想问,上帝这样‘看见’过几次?”
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两次的,有说三次的。
我要学生们注意看课文本身,然后多数学生说“三次”。于是我说:“三次,是吧?同学们马上把这三次找出来,看看上帝三次看见了什么,看见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
学生们立即仔细看课文,认真地找了起来,同时同桌之间不时小声地议论着。
有学生说:“次看到的是爱情。”
我和他们碰撞起来:“看到的是爱情?不对吧?那是大天使对上帝所见的解释和概括。”
学生们继续寻找并思考上帝三次究竟见到了什么。
我和学生一起找,一起分析:“次是什么?‘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们齐答:“美和力量。”
“第二次看到的呢?”
学生们说:“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也是同样的东西。”
“对!”我继续引导,“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书上有。次看见的美是什么?”
有学生插嘴:“爱情。”
“这是大天使给他概述的!”我笑了,继续追问,“上帝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不可理解的美。”
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对,这儿作者想说的是,上帝渐渐地发现了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种东西呢?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他为什么要发怒呢?”
学生们纷纷说:“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引导学生看书:“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对象变了没有?”
学生们齐答:“没有。仍然是美和力量。”
我说:“但是换了一个定语……”
学生们说:“无与伦比!”
“对!”我说,“就是李文思刚才说的‘无与伦比’。那就是说,五十年过去了,爱情褪色了没有?”
学生们说:“没有。”
我说:“这就是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变得更美了,无与伦比。这就叫什么?”
学生们说:“忠诚。”
我感慨地说:“是呀!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久,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是上帝第二次见到的。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之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谓爱情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了。但他看见了什么?”
“没变。还是……”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
“还是什么?”我追问。
学生们大声说:“美!”
“但‘美’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这定语是什么?”
学生们说:“不可理解。”
我故作不解:“怎么还是‘不可理解’?次是‘不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是‘不可理解的美’。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何思静举手回答:“上帝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说:“我同意何思静的理解。也许上帝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这种美和过去拥有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灵的追念’。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次书上是怎么写的呀?”
学生们说:“上帝勃然大怒。”
“第二次呢?”
学生们说:“第二次是‘上帝怒不可遏’。”
我说:“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唐强举手站起来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说:“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读错哪个字?”
学生们笑道:“‘伫(zhù)立’的‘伫’!”
“对!”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没有读错‘伫’。”
学生们笑了。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chù’。”我继续说,“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和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读完之后,我对大家说:“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学生们分小组研讨,气氛很热烈。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路遥说:“世间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因为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我说:“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赵瑞雪说:“我们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出比他所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成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我趁势幽了她一默:“也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起来。
杨晓梅说:“我认为,这是上帝对爱情的妒忌,因为和他相比,人的创造更美,然而他也同样羡慕爱情,这句话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我说:“很好,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戚西川说:“我们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的能力,当上帝发现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钟雪飞说:“我觉得这虽然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我说:“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听李老师说?”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学生们的声音震耳欲聋:“想!”
“想?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
学生们爆笑。我特别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特别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我说:“我觉得上帝在这儿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可能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一点来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那一刻,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似乎都像上帝一样陷入了对爱情的沉思。
我停顿了一下,又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好,李运举手了。请李运站起来说说。”
李运说:“这篇课文引用对话比较成功,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说:“我认为,对话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
汪洋站起来说:“同时我理解也是层层递进。”
我说:“好,请汪洋同学展开讲讲,好吗?”
汪洋说:“先说爱情的美和力量,然后引申到更高的层次——‘忠诚’,然后再进一层——‘心灵的追念’。这些都是通过上帝和大天使的对话完成的。”
我说:“对,层层深入,把对爱情的认识引向深入。刚才李运说对话把情节引向深入,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作者并没有像我们说的,全都是层层深入。”这里,我有意想和学生碰撞一下,在碰撞中引导,“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
学生们开始重新看课文。不一会儿,何思静举手了。
何思静说:“是这几句——‘他们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后面还有,也是这样重复的。”
我问:“你说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会这样表达?”
何思静说:“因为爱情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东西,无法用语言告诉对方,他们之间的爱,就是这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说:“很好,爱情,是不用语言的,而且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在金黄色的麦田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们看,这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美好!现在,这种古典的爱情方式已经很少了。并不是说在大街上接吻拥抱,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才是爱情。其实,爱情是很简单的,不过就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
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还小,但他们显然也被文中的爱情打动了。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动,不知是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话感动了我,还是学生纯真的理解感动了我,或者是我产生了什么美好的联想,甚至也许是我心灵深处某一根柔软的“情弦”被拨动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忍不住对学生们说了出来:“突然我想到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大概是叫‘浪漫的时刻’。”
学生们纷纷点头说:“知道,知道。叫‘浪漫的事’。”
我说:“何思静会唱吗?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唱一下?”
何思静轻轻地唱了起来——
我能想到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歌声把大家感染了,渐渐地,全班学生和着何思静的声音一起唱道——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我能想到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歌唱完后,大家鼓掌。
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但毕竟正面对着摄像机,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镇定地说:“虽然李老师不会唱,但每一次听到这首歌时都很感动。爱情就是看着对方变老,仍然爱他。像这样的爱情,虽然少,但还是有的。前一次裴丹同学的作文大家还记得吗?她说她爸爸妈妈每次上街进出商场,爸爸都把妈妈的手牵着。爱情有时候就是牵手。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
学生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个人都被感动了,都在思考。
停了一会儿,我问:“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对苏霍姆林斯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赵瑞雪问:“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只有14岁,作者为什么就说她跨越了‘成年女性’的界限?”
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回答,但我想先问学生们:“有没有同学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金薇说:“因为是在原苏联嘛,原苏联的女孩早熟一些。14岁正是青春期,所以他说女儿成年了。”
我笑道:“我基本同意你的说法,她说14岁是‘成年’的年龄。其实不光是原苏联,在我国,14岁也是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嘛!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上这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跨进了女人的行列。’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苏畅说:“后一句我不太理解,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我说:“好,哪位同学给苏畅讲一讲?”
李文思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情感是很丰富的,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一定拥有爱情,懂得爱。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思索,没有爱情,是很可悲的,就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是一个生物。”
我说:“我觉得你说得有点道理。有没有补充的?大家注意,这里说‘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是一种生物罢了。你虽然成了人,但还不是真正的人,因为没有智慧,没有情感。其实动物也知道繁衍,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繁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才有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我坚信不疑的是,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候,即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中国家长对这个观点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所谓爱情的种子不是谈情说爱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在女儿14岁的时候跟她谈爱情?因为他不仅仅要教女儿懂得爱情,而且要教她懂得真正的爱情,懂得做人应该具有责任感,从而培养女儿的人性美。现在我问一个问题:你们读了这封信以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杨晓梅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很好的爸爸,但我觉得爱情不仅仅是说出来的,更要做出来,不应该刻意地去追求,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有许多人把忠诚挂在嘴边,后还是不忠诚。因此,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而应该让女儿以后去实践。”
金薇反驳道:“我觉得杨晓梅理解得不对,因为这是大天使说的,并不是那对夫妇表现出来的。”
本来从这里开始可以进行许多观点的交锋,但遗憾的是,时间快到了。所以我不得不说:“关于这个问题,杨晓梅的意思是忠诚应该用行动来体现。这个观点本身是对的。金薇不同意你的说法,可能其他同学还有其他想法,也许还有更多不同的观点。李老师这里不下结论,下课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争鸣。好吗?”
我非常明显地感到,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充满了敬意。于是我说:“还记得我次见你们的时候谈到过对我影响非常深的两个人,一个是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是——”
不等我说完,学生们大声齐说:“陶行知!”
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几幅照片:“看,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非常英俊!”
当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时,学生们一片惊叹,他们的确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英俊征服了。
我充满感情地说道:“苏霍姆林斯基发自内心地特别爱孩子。他还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常常在假日里与孩子一起郊游,他担任校长,同时一直担任语文老师,坚持上课。后来他在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被抬上担架,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他的一些细节让我特别感动。他每天早晨都来到学校大门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校门。曾有一位学者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后这样写道:‘我在这个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学生们再次进入一种神圣的沉静中……
我继续说道:“再过一个星期,下个星期一,我将去见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我们1998年次见面,已经六年没见了。李老师要去见她,你们有没有什么话要我带给当年那位幸福的女儿?李老师一定带到!”
学生们没有思想准备,但都在认真地想着。
我说:“这样吧,下课后你们想好了,每个人写一张纸条交给我,好吗?”
学生们大声说:“好!”
摄像师给我做了一个时间已到的手势,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咱们今天这节课,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来找我帮忙,我说没问题。在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都有了孩子,成了爸爸妈妈,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拥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的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的诗意人生!”
学生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这是这堂课中热烈的掌声!
在掌声中,我对学生们说:“下课!”
学生仍然热烈鼓掌……
学生们陆陆续续走出去,他们从我身边走过时问我:“李老师,你觉得上得怎样?”
我问他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们不停地点头说:“很好!很好!”
我说:“我也觉得很好!谢谢大家!”
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在下课的一刹那,我心里涌出的个感觉是:我的学生太可爱了!
[反思]
课堂上,我“行云流水”一般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这是这堂课我满意的一点。
但这篇课堂实录在网上却引起激烈的争论。魏智渊老师说:“李老师讲散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技术,一般分为三个流程:整体感知——揣摩语句——质疑问难。在这三个流程中,核心的一点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这些,在《致女儿的信》的教学中均有突出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节课既是设计的,又是生成的,既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没有放任自流,忽略老师的引领作用,师生和谐互动,奏响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李海林老师不讳言自己的欣赏:“李镇西老师的课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住,能把‘读’他的课的人也深深吸引住。”并充分肯定了“这堂课上得非常生活化”。同时他也指出了他认为的不足:“我们感觉到,他在由‘文本的解读’向‘生活’方面延伸的时候,举重若轻,水到渠成;他把学生往‘语文’方面拉的时候,似乎是断然地中断了学生心灵的‘感动’、‘思考’、‘沉思’和‘神往’,生硬而突兀地把‘语文’摆在学生的面前,甚至直接点出‘写作上的问题’、‘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颇煞风景的。”
闫学老师则更加直率地批评我这堂课是“脱离”与“拉扯”:“‘阅读对话’脱离文本,自说自话;‘教学对话’天马行空,不知所终。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对话,已经脱离了语文教学本身,费了半天劲,不知道获得了什么‘知识’,培养了什么‘能力’,养成了什么‘态度’,掌握了什么‘策略’。终,这样的课,成为‘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一方面,那些脱离文本的信马由缰的对话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面面俱到、生拉硬扯又直让人觉得语文课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终,上成了一节既不是‘班会课’,又不是‘语文课’的说不清楚的课,或者反过来说,上成了一节既是‘班会课’,又是‘语文课’的‘综合课’。”
李海林老师的评价应该说是尖锐但让我心悦诚服的,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其实“读文本”就是学生的生活之所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读文本’,当作生活的一种方式来“读”,换一句话说,就是把生活当作生活来生活。这将是我努力的方向。相比之下,如果说魏智渊老师的评价可能因为他对我的课堂有偏爱而有溢美之嫌的话,那么闫学老师的批评虽然严肃真诚,却体现出某种她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偏见或者说理论误区。
抽象地看闫老师的观点,一点错都没有,她无非是说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问题是,所谓“语文”应该体现在整个三年的语文教学体系中,我们要以语文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而不是将其机械地理解为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所谓“知识点”、“能力点”。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要求,有的课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训练,写作技巧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课我当然也经常上,教材要求在那里摆着,不上也不行;而有的语文课可能就不那么“纯粹”了,可能就侧重于思想的充实,感情的熏陶,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提升。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呢?可能闫老师不了解该课单元要求、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这里我不妨介绍一下。该课所属的单元强调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艺术、正义、亲情、爱情,等等。该课的课前提示强调“理解爱情”。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三道题:道题是要学生思考上帝三次从人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与爱情有什么关系;第二道题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谈论人性与爱情的几句话;第三道题是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一封信中对爱情的解释,然后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按有些老师的观点,这些提示和联系都不是语文课,而是班会课的内容。大家都在说:“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如何理解“语文”。当然这是一个宏观的话题,这里我无法展开。然而,我要说,语言的背后是思想,是感情,是精神,是人类的灵魂,关注这些,正是语文课的分内事——这篇课文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练习,都没有涉及通常所强调的“知识”呀,“能力”呀,等等,但能说这些提示与练习不“语文”吗?当然不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堂课不但无愧于语文课,而且很“语文”!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这里有你很难见到的语文课堂。你或许很难简单地概括李镇西老师语文课堂的特点,更难用一种标准来分析和评价。因为他的课堂太过“朴素”,太过“随意”,课堂的“精彩”往往无法预见。而这种“随意”正是李镇西所追求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教学境界。
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李镇西并未采用常见的“剧本式”的写作体例,全文采用**人称进行讲述,口语化的朴实语言能让读者紧紧跟随他的课堂进程。必要的时候,李镇西会穿插讲解当时的授课思路,这些思路或是课前的精心设计,或是课中的*应变,但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这是李镇西30余年教学经验的凝结。李镇西老师已经走过了30年的从教历程,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进而衍生出“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等深具“李镇西”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读者能从书中一篇篇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课堂实录体味这一脉络。除此之外,李镇西尽**可能还原成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精彩之处不吝赞扬,对不完善之处也直接指出,仅为用自己30年的经验给读者以启示。
书籍介绍
《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分上下两册,作者按时间顺序整理了自己20场语文课的课堂实录。全书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不仅详实记录授课过程,还于关键处补充当时的教学思路,完整而全面地展现了“李镇西式”语文课堂的风采。此外,下册中还编选了李镇西的4篇手记,介绍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李镇西常形容自己是在“用身体写作”,因为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来自教学实践。30余年从教之路凝结出深具“李镇西”特色的“语文民主教育”的精华。他坚持以学生心灵为起点,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授予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纵观他的语文课堂实录,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逐渐丰富。 李镇西始终强调,本书的出版并非将自己的课堂作为标本进行推广,仅为提供可借鉴之处供读者思考,提供可质疑之处与读者探讨,期望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624+)
- 值得购买(295+)
- 书籍完整(373+)
- 微信读书(217+)
- 藏书馆(435+)
- 速度快(509+)
- 书籍多(194+)
- 无颠倒(381+)
- epub(414+)
- 无广告(307+)
- 已买(142+)
- 五星好评(451+)
- 收费(384+)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隗***杉: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饶***丽: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印***文: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芮***枫: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詹***萍: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李镇西(卷六 卷七)"的人也看了
中公2017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考点全预测试卷申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公教育2022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冲关必刷题申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海豚奇兵/特种兵学校12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凛冬之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哲学中的语言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重正化群理论:对实验磁学的影响(英文 影印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套装2册 乐嘉作品色界:和谁都能聊得来活得舒坦并不难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心理学正版书籍色眼再识人性格色彩入门三分钟看透人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五子连珠必胜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未名湖畔好读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新东方 FCE4套全真模拟试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数据库应用基础(Access 2016)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实用照片:色彩静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鱼我所欲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健康评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2020年全国房地产经纪人职业资格考试用书: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第三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花雨Ⅱ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2013年考研数学最新精选600题(理工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套筒灌浆钢筋连接应用技术标准/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中俄文化比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JSP 2.0技术手册(附光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