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道路(1935-194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毛泽东的道路(1935-1945)精美图片
》毛泽东的道路(1935-1945)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毛泽东的道路(1935-1945)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733965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2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3.2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内容简介:

在中国人民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具体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逐步地取得抗日战争的后完全胜利。也就是说,叙述*实现这个“结合”的具体过程,研究这总结实现这个“结合”的基本历史经验,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就是本书的主题。


书籍目录:

编〓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二、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三、大力开展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一)实现西北地区的抗日力量大联合

  (二)对华北地区及全国各地区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工作

  (三)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内爱国人士和爱国将领的工作

  (四)争取全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工作

  四、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

  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六、从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七、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九、两条基本历史经验

  (一)蒋介石的反动阶级本性绝不会改变

  (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和坚强的台柱子

第二编〓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提出持久战理论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

  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和两种不同的抗战方针

  三、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四、指导华北抗战

  五、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二)创建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三)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四)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六、成立新四军,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成立新四军

  (二)关于华中形势和新四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及部署

  七、在党内在全国均须反对投降主义

  (一)关于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问题

  (二)关于在党内在全国均须反对投降主义的问题

  八、发表两篇重要军事著作

  (一)《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二)《论持久战》

  九、两条抗战路线,两种不同结果

  (一)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第三编〓反对王明新投降主义的斗争

  一、王明在回国之前

  二、十二月政治局会议

  三、三月政治局会议前后

  四、召开六届六中全会

  (一)关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二)关于《战争和战略问题》

第四编〓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一、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形势的重大变化

  (一)日本侵华策略的调整

  (二)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四)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二、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次反共高潮

  (一)陕甘宁边区军民坚持自卫原则,制止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进攻

  (二)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山西新军和八路军打退阎军的进攻

  (三)在晋冀鲁豫地区我军反击顽军的进攻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新发展

  (一)关于《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二)关于《论政策》

第五编〓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新中国的模型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论》

  (三)关于“三个主要法宝”

  二、新中国的模型

  (一)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第六编〓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共高潮

  一、“皓电”与“佳电”

  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三、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四、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五、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

  六、《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

  七、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第七编〓战胜困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实行精兵简政政策

  二、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和进行经济建设

第八编〓领导和发动延安整风运动

  一、为什么要进行整风运动?

  二、整风运动的准备和发动

  三、次“九月会议”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

  (一)次“九月会议”

  (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

  四、全党范围的普遍整风运动

  (一)全党范围普遍整风运动的发动

  (二)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

  (三)审查干部与甄别工作

  五、第二次“九月会议”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的总结

  (一)第二次“九月会议”

  (二)高级干部整风学习的总结

  六、《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七、延安整风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九编〓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关于七大的筹备工作

  二、七大的议事日程

  (一)毛泽东在预备会议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

  (二)毛泽东的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

  (三)毛泽东的书面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四)朱德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

  (五)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六)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

  (七)选举中央委员会

  (八)毛泽东的闭幕词:《愚公移山》

  (九)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十)召开七届一中全会

  三、七大的伟大历史意义

  四、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关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五、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解放区军民举行全面大反攻

  (三)抗日战争的后胜利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后〓记


作者介绍:

张万禄,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曾兼任陕西省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在一九三一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根源。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便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ZW(〗《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0页。〖ZW)〗。这就是说,帝国主义就是要向外扩张领土,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当然也不例外。

  日本早在明治天皇(一八五二一九一二)时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侵略扩张目标的大陆政策。一八九○年十二月六日,在日本届帝国会议上,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发表施政演说时就宣称:“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本有二途:曰守护主权线,第二曰保卫利益线。其中,所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也;所谓利益线,曰与主权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再具体些说,所谓“主权线”,是指日本原有的疆土范围;所谓“利益线”,就是指朝鲜、中国等大陆地区。因此,以山县有朋提出的“二线说”为标志,日本对亚洲大陆的侵略扩张政策已基本形成。这个大陆政策,就是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向外侵略扩张总的指导方针。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七日,日本政府在东京又召开了东方会议,进一步具体制定侵华政策。会议由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主持,制定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作为会议的决议。会后,田中义一根据会议的内容起草了一份奏折,于七月二十七日呈奏昭和天皇,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奏折中说:

  “惟欲征服支那(即中国引者注),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

  “所谓满蒙者,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不惟地广人稀令人羡慕,农矿森林等物之丰富,世之无其匹敌。……故历代内阁之施政于满蒙者,无不依明治大帝之遗训,扩展其规模,完成新大陆政策。”

  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是日本侵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会后不久,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中国南京出版的《时事月报》刊载了《田中奏折》的全文。《田中奏折》的全文披露后,不仅中国各界极为震惊,而且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一九三一年,美、英、苏各国报纸也都先后披露了《田中奏折》。后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发展,正是按照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所规定的轨道运行的。

  

  中国东北地区,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觊觎的侵略目标。所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准备和精心策划的,是实现其既定大陆政策的一个决定性的战略步骤。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借口所谓“柳条湖事件”,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柳条湖位于沈阳内城以北约五华里处,在北大营西侧。关东军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为爆破地点,其原因有二:一是这里比较偏僻,便于机密行事;二是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较近,便于诬为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也便于进攻。

  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几个士兵奉命秘密来到柳条湖附近,自行爆破炸断南满铁路一段铁轨,约四五尺长,并毁坏了两根枕木。这就是所谓“柳条湖事件”。于是,日本便诬称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关东军便突然炮击北大营,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

  当日本军队向北大营进攻的时候,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便根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命令北大营驻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ZW(〗《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页。〖ZW)〗

  正是由于东北军绝大多数部队都执行了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兵工厂、飞机场及一切重要军政机关和东三省官银号等全被占领,所有驻省城的军警均被缴械。仅沈阳兵工厂,就损失步枪十五万支,手枪六万支,重炮、野战炮二百五十门,各种子弹三百余万发,炮弹十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三百架飞机,尽为日军掠去;其的金库所存现金七千万元,也被洗劫一空。

  九月十九日晨,日军完全占领沈阳城。随后在一周之内,日军很快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大部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并完全和部分地控制了十二条铁路。十一月,日军占领黑龙江。一九三二年二月初,日军攻占哈尔滨。至此,在短短的四个多月内,日本帝国主义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侵占了整个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日本国土的三倍。

  一九三二年三月,日本在吉林长春炮制了一个所谓“满洲国”,扶植清朝的末代废帝溥仪为“执政”。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日本将“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溥仪也由“执政”改称“皇帝”。这样,中国的东北,就成了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能够通过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整个东北地区,实现其侵略计划,从中国方面讲,主要是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执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推行了不抵抗政策的结果。

  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准备侵略中国东北的时候,蒋介石却忙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军阀混战,更忙于集中军队大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而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一九三一年七月至九月,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并亲赴江西南昌督战。六月六日,他发表《告全国将士书》,称“赤祸”是目前中国的“祸患”。七月二十三日,蒋介石又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共匪’,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ZW(〗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第80页。〖ZW)〗这是蒋介石次作为国策公开提出的卖国投降主义方针。在十一月三十日的讲话中,蒋介石又进一步强调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ZW(〗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第80页。〖ZW)〗可见“攘外必先安内”,这就是蒋介石对待国家民族危亡的基本国策。

  蒋介石所以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方针,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他顽固地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仇恨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一切中国的革命力量。在蒋介石看来:“革命(不论什么革命)总比帝国主义坏。”〖ZW(〗《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4页。〖ZW)〗在九一八事变前夕,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二日,蒋介石又在江西南昌更露骨地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ZW(〗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第80页。〖ZW)〗他发誓要在三个月内消灭江西的工农红军。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并进一步侵占热河之后,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蒋介石在南昌部署第五次“围剿”时,他又再次宣称:“抗日必先‘剿匪’,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在匪未清前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严厉处罚。”〖ZW(〗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第81页。〖ZW)〗他甚至公然宣布:“侈言抗日”者,“立斩无赦”!

  

  正是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丧失了东北三省的大片国土,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公愤。于是,在一片抗议和谴责声中,蒋介石被迫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五日不得不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等职务,并宣布下野。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丧失了东北大片国土,当然蒋介石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因为他是不抵抗政策的决策人。但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执行了不抵抗政策,因而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一九三一年六月中村事件〖ZW(〗日本参谋部的现役大尉中村震太郎,伪装农业专家,于1931年6月间潜入吉林洮南地区刺探军事情报,被当地中国驻军捕杀。日本便以此为借口,增兵南满,准备武装侵略中国。这就是中村事件。〖ZW)〗

发生后,蒋介石于八月十六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ZW(〗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第83页。〖ZW)〗

张学良立即将这封电报转发东北各军事负责官长一体严格遵守。九月六日,张学良又电令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查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ZW(〗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第83页。〖ZW)〗上述情况说明,张学良确实贯彻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正是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整个东北军解除了思想武装,特别是高级将领,毫无抵抗日军的准备。当时,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长期留驻北平(一九二八年六月北京改称北平)。九月十八日之夜,日军进攻沈阳时,张学良正偕夫人在前门外中和剧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京剧《宇宙锋》。接到报告后,他并没有采取什么抵抗措施,只是指令东北军政大员“严饬所属对此且持镇定,以免另生事故,于事无益”,并“望国民冷静隐忍,勿生枝节”〖ZW(〗《张学良将军传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ZW)〗

。当时,东北边防军代司令、参谋长荣臻正在家中忙于为其父亲做寿。黑龙江省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万福麟也正留居北平,当时他关心的是尽快将眷属及财产由齐齐哈尔转哈尔滨再转天津。吉林省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张作相,因父亲去世回锦州治丧,由省军署参谋长、省政府委员熙洽代理。九月二十一日,在日军向吉林省会吉林市进攻时,熙洽却借口“不抵抗”指示,出城迎敌,责令所属守军全部缴械投降,并宣布“独立”脱离南京国民党政府,组织伪“吉林省长官公署”,自任长官。当时,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旅长王以哲,也没有回军营指挥部队抵抗;该旅三个团长,当夜两个回家未归,只有一个听到炮声才匆忙返回军营。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整个东北军,特别是高级将领,确实贯彻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从而使整个部队完全处于松懈状态。

  张学良在一九二八年底实行东北易帜的时候,本想通过依附南京政府来增强自身抵抗日本的实力,不料却被蒋介石拖入关内内战的漩涡,并执行了卖国的不抵抗政策,从而使东北的防务受到极大的削弱。当时,东北东军约有三十万人,一九三○年九月和一九三一年七月,东北军有十几万人调进关内,进驻北平、天津一带,而留驻东北的还有近二十万人。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的正规部队只有一万多人,如果东北军奋起抵抗,东北三省不会那样快就被日本占领。但张学良和东北军却贯彻执行了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在日军突然进攻面前,除个别高级将领(如马占山)和一小部分部队违犯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则不战而退或望风而逃,甚至叛国投敌。〖LM〗

二〓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鉴于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猖獗和新的世界战争严重威胁的国际形势,一九三五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季米特洛夫在大会上作了《关于法西斯的进攻以及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首要任务,在于建立广泛的反帝民族统一战线,为驱逐帝国主义和争取国家独立而斗争。这次大会决定,把建立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

  根据华北事变以来国家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和共产国际七大的基本精神,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十月一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八一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开始发生新的转变。

  《八一宣言》发表时,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正在长征途中,当然无法知道宣言的内容,但从华北事变以来国家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出发,已经开始考虑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即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十一月中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张浩(即林育南)由苏联回国到达陕北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共产国际战略策略的转变以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明确态度,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于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发表了与《八一宣言》内容基本相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

  〖JP+2〗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要求中共中央必须对整个形势作出科学分析,并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完整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于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根据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点,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

  会议开始后,张闻天作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问题的报告,张浩作关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传达报告。而后,与会者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讨论中,围绕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可能参加抗日的问题,发生了争论。毛泽东在主题发言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亡国灭种的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甚至连大资产阶级营垒也有分化的可能。所以,他明确提出: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会议还讨论了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问题。十二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同日,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十二月二十五日,会议通过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后,宣布结束。

  十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完满地解决了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毛泽东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ZW(〗全文收入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2162页。〖ZW)〗

的报告,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其主要内容如下: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对抗日问题的态度。

  关于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毛泽东指出:

    目前的形势是怎样的呢?

  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大家知道,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是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的国家。由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和帝国主义国家相互间的斗争,中国还保存了一种半独立的地位。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但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使得经过那时的卖国头子袁世凯〖ZW(〗袁世凯,北洋军阀头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以后,他依靠反革命的武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又利用当时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篡夺了总统的职位,组织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个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他要做皇帝,想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就承认了日本的旨在独占全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ZW)〗

签了字的对日屈服投降的条约二十一条〖ZW(〗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这些条款共有五号,分为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是:一、由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掠夺的权利,并加以扩大;二、承认日本在南满洲和内蒙古东部享有各种特权;三、将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四、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让予或租予第三国;五、由日本控制中国的政治、财政、警察、军事大权,允许日本在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各省之间修筑重要铁路,并承认日本在福建享有投资修筑铁路、开采矿山、整顿海口等优先权。5月7日,日本提出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对日本的这些要求,除声明第五号要求的一部分“容日后协商”外,一概加以承认。后来,因为全中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存在矛盾,日本的这些要求没有全部实现。〖ZW)〗

,不得不宣告无效。一九二二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ZW(〗1921年11月,由美国政府发起,美、英、法、意、日、葡、比、荷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开会。次年2月6日,根据美国提出的在华“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侵略原则,缔结了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的作用,是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中国来代替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ZW)〗

,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但是没有很久,这种情况又起了变化。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ZW(〗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所谓“关东军”进攻沈阳,中国人民习惯上称日本这次侵略行动为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驻沈阳及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执行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的命令,使日军得以迅速地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ZW)〗

,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只是日本侵略的范围暂时还限于东北四省〖ZW(〗东北四省指当时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热河省于1955年撤销,原辖区分别划归河北、辽宁两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先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33年又侵占热河省。〖ZW)〗

,就使人们觉得似乎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一定再前进了的样子。今天不同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显示他们要向中国本部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作者《*的道路》系列作品的**成果,通过回顾*如何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段光辉的历史,从而为青少年和广大读者学习*的革命实践、革命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经验,提供一本通俗性的历史读物。这既是本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乐于推荐的理由之所在。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超值(316+)
  • 无缺页(126+)
  • 速度慢(545+)
  • 二星好评(565+)
  • 中评(227+)
  • 已买(505+)
  • 无多页(547+)
  • 书籍完整(208+)
  • 不亏(352+)
  • 好评(201+)
  • 经典(360+)
  • 引人入胜(154+)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石***致: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权***波: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权***颜: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詹***萍: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游***钰: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隗***杉: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