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常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国国学常识精美图片
》中国国学常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国学常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046066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8.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不可不读的文化常识书系)


内容简介:

《中国国学常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考证学、考古学、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及艺术等学术的演变,并评述了各学术派别及其代表性人物,内容通俗流畅,要点完备,条理清晰。

读者可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对国学的完整概念。对年纪尚轻的大学生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国学常识》也可以作为探索国学入门的捷径。


书籍目录:

章 概 说

一  所谓国学·002

二  国学在清代·003

三  国学的分科·005

四  国学的派别·006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008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010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011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012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013

十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014

 

第二章 语 文

十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018

十二  所谓小学·019

十三  六书·020

十四  字形的演变·022

十五  字义的演变·023

十六  训诂学·025

十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026

十八   方言学·027

十九   字音的变迁·028

二十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029

二十一  双声叠韵·030

二十二  反 切·031

二十三  四 声·032

二十四  音韵学·032

二十五  字 母·034

二十六  韵 部·036

二十七  古音之推定·037

 

第三章   古 物

二十八  金石之学·040

二十九  殷墟发掘·041

三十   甲骨之学·042

三十一  古物与社会学·044

三十二  无文字的古物·044

三十三  古物与考证学·046

三十四  古物与古书·047

 

第四章   书 籍

三十五  传写本与刻本·050

三十六  版本之学·052

三十七  校雠之学·052

三十八  章句之学·054

三十九  目录之学·055

四十   图书分类法·056

四十一  辑佚及辨伪·058

四十二  类书及丛书·059

四十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061

 

第五章   经 学

四十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064

四十五  《易经》·065

四十六  《书经》·067

四十七  《诗经》·068

四十八   三 礼·069

四十九  《春秋》·071

五十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072

五十一  经之传授·073

五十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075

五十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076

五十四  汉以后的经学·077

五十五  清代的经学·078

五十六  经学的扬弃·080

 

第六章   史 地

五十七  所谓正史·082

五十八  正史的内容·084

五十九  编年史·085

六十   纪事本末·085

六十一  别 史·086

六十二  政 书·087

六十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088

六十四  学术史·089

六十五  史 评·090

六十六  地 理·092

六十七  历史哲学·093

六十八  新史学的产生·094

六十九  新史学的业绩·095

 

第七章   诸 子

七十   诸子的学术派别·100

七十一  儒 家·102

七十二  道 家·104

七十三  墨 家·106

    七十四  别墨及名家·107

七十五  法 家·108

七十六  兵家及其他·109

七十七  王充之学·110

七十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112

七十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113

 

第八章   佛 学

八十   初期的佛教·118

八十一  佛教的中国化·119

八十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121

八十三  小乘诸宗·122

八十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124

八十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125

八十六  佛学与儒学·127

八十七  因明学·128

八十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130

八十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131

 

 

 

    第九章   理 学

九十   宋明理学的产生·134

九十一  周敦颐与邵雍·135

九十二  张载及二程·137

九十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139

    九十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141

九十五  浙东学派·142

九十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143

九十七  王阳明之学·144

九十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146

九十九  理学批判的发展·148

一百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150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百零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154

一百零二    早的诗总集·155

一百零三    楚 辞·156

一百零四    赋·158

一百零五    乐 府·159

一百零六    五言诗·160

一百零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162

一百零八    唐 诗·163

一百零九    李白、杜甫·165

一百一十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166

一百一十一   词·167

一百一十二  重要词人·168

一百一十三  散 曲·169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百一十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172

一百一十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174

一百一十六  周秦汉的散文·175

一百一十七  六朝文·176

一百一十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177

一百一十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179

一百二十   所谓古文义法·180

一百二十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182

一百二十二  八股文及对联·183

一百二十三  文艺论评·185

一百二十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186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百二十五  戏曲的摇篮期·188

一百二十六  戏曲的成长期·189

一百二十七  唐以前的小说·191

一百二十八  宋元明的小说·192

一百二十九  清代的小说·194

一百三十   宝卷、弹词、鼓词·195

一百三十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196

一百三十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197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百三十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200

一百三十四  天文学和历法·201

一百三十五  数 学·202

一百三十六  物理学及化学·204

一百三十七  医 学·205

一百三十八  应用技术·206

一百三十九  科学与迷信·207

一百四十   艺 术·208

一百四十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209

一百四十二  音 乐·212


作者介绍: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以及二十余部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如《语法初步》《世界历史》《语文问题评论集》《中国文字的演变》《怎样求得新知识》《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均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一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这两个字的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产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

“国粹”二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二  国学在清代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即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斋(元)、李恕谷(塨)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于是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后亦不严格地遵守西汉经说,而直接以己意解释孔孟,以做维新运动的根据,清代思想如再进一步,就有解脱孔孟束缚的可能。本来正统派中著名的学者如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以及后的章炳麟,都是对孔孟以外的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

“以子证经”,拿子学做经学的工具,其结果便使搁置了几千年的诸子学说也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谭嗣同,更主张“冲决一切网罗”(见《仁学》)。这种发展的趋势,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显然的。因此梁启超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

如上所说,清代考证学派本来是因纠正性理学派的缺点而起,性理学派的缺点是空疏而不切实用,考证学派以客观态度研究经书,就解经而言,诚然不空疏,但是流于琐碎支离,解经也终于不得要领,至于国计民生之现实问题,更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他们学问的不切实用,仍然同性理学派一样。

晚清诸学者因为受了列强入侵的刺激,及外来思想的影响,大家对于现实问题有所主张,如康有为的倡导维新,章炳麟的参加革命,他们各自代表考证

学派的一分支,作为两千年来经学的光荣的殿军者。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学者的眼里,已经回复到与诸子同等的地位,国学不应当再以解释经书为任务,已是当然之理,而自己创立的学说,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来传布,也是毋庸多说的。不过前代学术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们借镜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们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们利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中国国学常识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中国国学常识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中国国学常识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考证学派所用的方法是欧洲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我们从考证学大师戴东原的治学方法可以证明。梁启超曾举出它的十大特点,大意如左:

  (一)凡建立一个主张,必须依靠证据。

  (二)选择证据,以时代为标准,时代越古的证据,就越认为可靠。

  (三)孤单的证据不能建立确定的结论:其无反证者暂时保存之,得有续证则渐又信仰之,遇有力之反证则抛弃之。

  (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都认为不道德。

  (五)最喜欢集合许多同类的事项,做比较的研究,而探寻其一般的规律。

  (六)采用旧的学说,必须明显地引用,反对暗中偷用。

  (七)彼此见解不同,尽量发展论争,弟子也可以驳难本师,被批评者并不生气。

  (八)论争以本问题为范围,采客观的理智的态度,对于对方意见亦同样尊重,反对谩骂讥讽及牵涉题外。

  (九)喜欢专门研究一个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十)文体主张朴实简洁,反对啰啰嗦嗦。

  以上这种方法,显然是西洋所谓实证主义的具体应用。胡适也曾经说过清代考据之学的特点有两点:(一)大胆的假设;(二)小心的求证。这两者就是科学方法的要点。


史部典籍繁多,最占重要地位的就是所谓正史。正史是官修的,每逢朝代更易,新朝政府便简派一批人员(但从前并不一定是这样的),编撰上一代的全史,累积到清朝,这样的史书就有二十四种之多,叫做《二十四史》。


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

不相剿袭


自汉代表彰六经


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


性理学派的缺点是空疏而不切实用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 国学是文化的本源,文化是一切的根本

 

★“大家”为大家而写的国学科普课,民国以来系统性强、传阅率高、影响力大的国学启蒙读物

 

★ 142节课,每天阅读1小时,15天准能看完

 

★ 学术泰斗周有光先生推崇的读本,深入浅出,易读易懂

 

★ 与章太炎《国学概论》、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足鼎立的文化经典


书籍介绍

《中国国学常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考证学、考古学、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及艺术等学术的演变,并评述了各学术派别及其代表性人物,内容通俗流畅,要点完备,条理清晰。

读者可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对国学的完整概念。对年纪尚轻的大学生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国学常识》也可以作为探索国学入门的捷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赞(175+)
  • 少量广告(572+)
  • mobi(81+)
  • 强烈推荐(286+)
  • 无缺页(233+)
  • 服务好(573+)
  • 无漏页(321+)
  • 目录完整(130+)

下载评价

  • 网友 步***青:

    。。。。。好

  • 网友 冯***卉: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石***致: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 网友 师***怀: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我说完了。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辛***玮: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潘***丽: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