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08:中国式建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优雅08:中国式建筑精美图片
》优雅08:中国式建筑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优雅08:中国式建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867237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页数:236
  • 价格:53.8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内容简介: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一座中国传统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与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建筑如住宅、寺庙、园林,背后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我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欣赏?作者在书中,将这些知识分章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附上亲身拍摄的照片与手绘结构图,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能有切实的了解。

---------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来。

《优雅》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也献给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让我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重拾优雅生活。

----------

◇《优雅》丛书共10种:

《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

《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

《优雅03:陶瓷之路》

《优雅04:中国图书三千年》

《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

《优雅06:中国花艺》

《优雅07:篆刻的雕琢》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优雅09:茶的味道》

《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


书籍目录:

自序

中国建筑的起源及特征

形成的背景因素

中国建筑的特色

第二章

一座中国建筑是如何造起来的?

鲁班的传说与历代名匠事迹

传统的建筑工具及建造方法

第三章

中国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空间布局

屋顶的造型

色彩与装饰

第四章

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

住宅

都城与宫殿

佛寺与塔

园林

陵墓、牌坊及桥梁

第五章

历代著名的建筑

唐代的长安城规划

五台山佛光寺

独乐寺观音阁

北京天坛

…… ……


作者介绍:

《优雅08:中国式建筑》作者:李乾郎

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等职,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台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建筑史、古迹维护等课程。近年以著述、古迹调查研究、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为主,致力于两岸建筑交流,曾获台北市文化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金鼎奖等,出版《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传统建筑入门》《台湾古建筑鉴赏二十讲》等多种著作。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自序

中国建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建筑有着显著的差异,任何人只要一提起中国建筑,马上就会在脑中浮现出一种屋脊弯曲、屋顶斜飞,以及柱子朱红的形象来。不错,这几项特征都是中国建筑在外观上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然而,中国建筑为什么要盖成这样呢?它实用吗?美吗?这些问题相信有些人很想知道答案。本书就是为对中国建筑有兴趣的人而写的,尝试用明白的观念与丰富的图片来解释或介绍中国建筑的特色。当然,中国建筑就如同中国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一样,很难用三言两语或几张概括性的图片交代清楚。要了解它,必须累积许多基础的知识,例如各部位构造材料的种类及名称、各种结构的方法,以及工匠的专门技巧;同时还要对中国传统的社会背景(如家庭组织、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有所了解,才能真正深入地领悟中国建筑的道理。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明白中国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有曲线,屋架为什么要层层叠高成抬梁式,屋檐下为什么使用斗拱,以及中国住宅、寺庙、宫殿为什么要配置成四合院的格局了。

基本上,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综合性的反映,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的谐和关系。例如屋顶上的瓦排成一道一道的沟,让雨水很自然地沿着凹槽滑下来;下端还有一个称为“滴水”的瓦,目的是收集雨水,让它成帘幕状滴到地上。这一连串的接雨、导雨、排雨过程,实即一种顺其自然的设计。再者如中国式的梁架,用的是可以略有变形的直角榫头式屋架,不同于西方的铁桥式屋架。这种屋架在地震来临时,会随之摇动,称为弹性结构。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都是超过千年的木造建筑,不知历经多少自然灾变,依旧屹立于世,当归功于这种优异的弹性结构。至于中国建筑充满了曲线之美,实际也是领略到大自然中生命的神韵,因为草木植物、飞禽走兽,莫不是曲线的构成,曲线使得一个形式有了生命与力量。想要欣赏或研究中国建筑,若能兼具其他中国艺术的知识,将可触类旁通,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受到重道轻器的观念影响,并不重视建筑的创造与研究,建筑的理论及实践工作都落到匠师手中,经过漫长时期的经验累积,终于建立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形式与美学体系。大江南北各地的匠师按照这个体系去发挥,顺应各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与民情风土背景,开创出很丰富的中国建筑的面貌。换句话说,中国各地的建筑有其大同,也有其小异,但都很适切地表达出各地的特色。近数十年来,有关中国建筑的研究日益蓬勃,世人也才开始进一步真正了解中国建筑,探悉中国建筑之奥妙,体会中国建筑的美。同时也修正了过去的误解,以前大家只认为宫殿代表中国建筑,现在则普遍能欣赏园林、寺观、民宅了,甚至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也被纳入中国建筑的一支,这些无疑都是很好的现象。

当然,欣赏建筑,单从书籍及图片资料下手是不够的。建筑是一种立体的空间及造型艺术,能够现场参观,或实际去使用它,才是深入的鉴赏方式。中国古代因为战乱频繁,加以木结构建筑本身维护不易,因此今天所存的古建筑数量并不多。古迹保护的观念近年来颇受重视,先进国家在古迹维护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镜之处。中国各地的古建筑是古迹中重要的类型,如何让这些古建筑继续安全地留存下去,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大陆经过几次动乱摧残,遭到很大的破坏,一些著名的古建筑所幸还能保住,否则对其研究与欣赏,将会造成更大的障碍。在台湾,近几年各界均相当重视古迹的维护保存,对仅存的清代古建筑亦开始进行评鉴修缮工作。这些建筑物年代虽不若大陆的古远,但仍然有其重要价值。古迹是一个时空背景的证物,有什么样的历史自必产生什么样的古迹:台湾之所以会有红毛城,是明朝末年西方人东来之故;而众多的妈祖庙,显示大陆之人渡海来台开拓的史实。明白了这层意义,我们就能真正地欣赏建筑与生活不可分的关系了。

对中国建筑较深入及全面性的研究,是近半世纪以来的事。早期多由西方及日本学者开始探索,一九三一年以后,中国学者如梁思成、刘敦桢等人,逐渐取得领导地位。以中国人自己的观点来看中国建筑,不会产生文化的隔阂。经过数十年来的测绘调查研究,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已经初步建立。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宋代《营造法式》及其他文献的整理,也累积了一些成果。本书取材的范围大体上以近三十年的研究资料为主,同时为免过于专业深涩之弊,笔者尽量举出重要而有趣的建筑为例,借以阐述某种建筑观念,加深读者的印象。另外,丰富的图片及详细的图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建筑艺术本来就很难言传,通常文字描述不及图片,而图片表现又不及现场实地体验。本书中也介绍了不少台湾的古建筑,它们渊源于福建及广东的传统,而闽粤之建筑又可上接唐宋的风格,这是很可贵的。读者若能于阅

读本书之后,继续利用当地的古建筑作体验,仔细地发掘中国建筑之美,正是我们由衷的期望。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中国建筑强调轴线对称的布局,造成院落相间的空间组织。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为“间”,我们常说一间房间,就是指一个基本单元的空间。几个房间组成一栋房屋,通常喜用奇数,例如三开间、五开间,甚或七开间以上之大宅第。以三座或四座单座建筑围成一个静态而稳定的庭院,称之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前后房屋顺着摆,左右房屋横着摆,交相出现,形成室内性质的“堂”、“厅”,以及一半室内性质的“廊”、“亭”,或室外性质的“庭”、“院”等空间。


一般而言,受封建礼教熏染愈深的,其住宅之空间分划与格局之严整性也愈强,因此,汉族之住宅比其他少数民族亦显得严肃与定型。而靠近京城的住宅更受官方约束,格局较为严谨,北京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

北京的合院住宅,依先天八卦的方位之说,坐北朝南的开东南门,即巽位门;坐南朝北的开西北门,即乾位门。入门后建影壁,上常写“鸿喜”二字,使人一进门即讨个吉利。左转后至前院,院前的房屋称为倒座,因它与正堂面对面,通常作为客房、男仆室或杂用。右转至中轴线上,又有一道围墙,中辟垂花门,檐下有雕花小柱。门内即为后院,院后对着正堂,左右围着厢房,正堂供主人或长辈居住,厢房供晚辈居住。左右厢有抄手游廊与正堂连接。抄手游廊犹如正堂的两只手。正堂左右或建耳房、作厨房或厕所,正堂后面尚可有罩房一排。所有的房屋均面向中央的庭院,外以高墙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合院住宅。在垂花门内前后并置两套合院,或左右并置,即成更大的住宅。总而言之,再大的住宅也是由合院组合而成的。

北京住宅属于五室式之典型,而南方则以九式室为主流。安徽及浙江的住宅与云南的一颗印式住宅即属于九式室。它们的特点是格局较窄小,平面呈三合院、四合院或H形,外墙高大,有防火及防御作用,内部为插拱式或穿斗式木结构,多作成两楼,天井窄且深;二楼栏杆雕琢精细,云南称为走马楼。江南的一些富户住宅并在大门上作成牌楼之装饰,以达到华丽之效果。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书摘插图


前言

序言

中国文化曾经使古典的中国辉煌,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也必然继续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令人迷惑的是,如此优美而博大的文化,何以长久以来竟日趋衰落而黯然无光?是因为人们的轻视与漠视吗?还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原因?经过不断的思索、再思索,我们终于获得一个结论。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所以渐趋黯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广大的群众。

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既然无从认识,也无从了解,又如何能奢谈赏爱与肯定?今天中国文化之所以被轻视、漠视,基本而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此!

知之则当行之,由是我们勇敢地出发了。毕竟,在今天,我们不愁没有文笔优美的专家学者,不愁没有设计优良的美术人才,更不愁没有印刷精美的印刷公司;一切都无虞,所欠的只是“东风”—那双策划、推动整个工作的手而已。以文化为职志的我们,理应来扮演这个角色的!我们战战兢兢地构思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此辽阔,包蕴万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人物、生活……

无一不在其中,我们应怎样日积月累而卒底于完整的呈现呢?我们惶恐地思索着。后,东坡的话给了我们坚定的启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有一天,当我们自觉成绩还满意时,我们或许会停下脚来歇息歇息;而在此之前,我们恒将竭尽心力、无止境地耕耘下去。一步一莲花,我们深自期许着,也有着充分的信心,呈现在您面前的每一本书,都将令您另眼相看,觉得“的确与众不同”。

人要有名字,有意义的工作也要有名字,我们就叫它作“华夏之美”。“华夏之美”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

何寄澎


书籍介绍

一座中国传统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与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建筑如住宅、寺庙、园林,背后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我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欣赏?作者在书中,将这些知识分章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附上亲身拍摄的照片与手绘结构图,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能有切实的了解。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120+)
  • 傻瓜式服务(299+)
  • 好评(482+)
  • 五星好评(191+)
  • 已买(350+)
  • 盗版少(230+)
  • 推荐购买(209+)
  • 超值(263+)
  • mobi(560+)
  • 值得下载(202+)
  • 全格式(428+)
  • 方便(199+)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沈***松: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詹***萍: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