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管理遇到佛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当管理遇到佛学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清水可以流进来,浊水也可以流进来;鱼虾鳖有,泥沙草石也有。它没有选择谁、拒绝谁。人可贵的是有一种开放、宽容的襟怀。开放是一种智慧,宽容也是一种智慧。
佛家不相信命运,也不讨论命运。佛家讲“缘起”,讲“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命运是什么?命运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命运是自己的人格状态。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命运,“突围无捷径,唯有改变自己”
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佛教叫“活在当下”。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来;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
书籍目录:
序
卷一 核心都在于“人”
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核心在于“人”
《心无挂碍》中的三个故事
语摘:心、内在动力、爱和慈善
卷二 大利有道
企业伦理与企业凝聚力的思考
保护环境是造福
星云大师以“天”之喻,妙说因果
生活与生存
语摘:社会与金钱、命运与因缘
卷三 找回迷失的“我”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人,不知道的是什么?
人,很容易被自己欺骗
学会与人相处
人的体质是什么
语摘:自知、自觉、自律、自悟
卷四 唤醒和谐自觉
人的成功离不开和谐
和谐是生存的智慧
信仰是内心的光
语摘:苦乐,祸福、宽容、智慧
附录一:佛教与管理的共通点就是人
附录二:我是品牌和双赢之手
附录三:从一位科学家到一位佛学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访谈录
出版说明
作者介绍:
觉真法师原任香港佛学院副院长,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近十年来,在国内著名高校如长江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讲授佛学与企业家精神、禅与心灵世界等管理哲学课程,广受欢迎。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人的成功离不开和谐
香港人口头常说:“紧要是开心。”北京人口头常说:“活着就要找乐。"这两句话看起来大同小异,但仔细领会,却可能各有含意。开心,是精神层面的,是内心的活动。找乐,向何处去找?似乎更多在于外求。不管内求,外求,开心与找乐都是一种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脱离了社会,孤独存在。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知所感,乃至人的一切美德(甚或缺德)都只能是通过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而体现出来。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同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感受幸福,感受快乐。人类的善与恶,实际上也是对人、对社会、对众生而言的。只有对人的善、对社会的善、对众生的善,才是善;对人的恶、对社会的恶、对众生的恶,才是恶。所以,人的存在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群体、为了社会、为了民族和国家。有没有只为自己而不顾及他人,甚至危害他人的人呢?当然也有,那就是的自私者,那是缺乏道德自觉、道德自律、道德反省的人,才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以过分的自私而危害了社会与他人,那么,这样的人就有可能受到公众的非议、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处罚了。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就有了两种:一种是进步的相互关怀相互扶助的善的关系,一种是倒退的不懂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破坏性的恶的关系。前者活得高尚,有尊严,受人尊敬;后者则活得卑下、猥琐,甚至为人所不齿。两者的区别,就在人的人格状态,就在是否具有理性。当然,人格是个人独立存在的表征,人格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人的存在的多样性,上述两分法是我行文的一种方便。事实上,人,不能简单地分成善恶两类,还有一些人只凭他的情绪、个性、主观意欲在生活。对他而言,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这种人用流行的语言,叫“跟着感觉走”。可是,感觉可靠吗?我提出这些,无非是想说明:一个人,不可能全凭激动、激愤、激情去生活。人在生活中,还必须具有理性、具有自控力,亦即自律的能力。人,如果失去了理性和自律,他就只能是狂热的、迷乱的。人的激情,有可能把人引向正义的、高尚无私的行为;但也有可能把人引向的可怕的造成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后果。所以只凭激情,有时能做出好事,有时也会做出坏事。狂热、迷乱的人,根本缺陷就是缺乏了理性,缺失了思考,缺失了反省、自省。今天,人们慨叹,物质丰富,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理性消沉,人的需求层次越来越低,恐怕正是缺少理性(而又太多盲目性)所带来的后果,也是社会隐伏着道德危机、伦理危机的不幸之源。
伟大佛陀于二千六百年前创立了佛教。两千年前,佛教传人中国。在传人中国的个千年,中国佛教又传人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地,传人中国的第二个千年,佛教又从亚洲传播到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全球广大地区了。佛教讲中道,是理性的宗教,佛教讲慈悲,是和平的宗教;佛教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是智慧的宗教;佛教讲律仪,讲行持,是践行的宗教。它有利于人心的净化,道德的增上,社会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佛教越来越受到东西方人士的欢迎。
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诸佛的教化,也是我们佛教徒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全部内容,都是在规范我们的行为。诸恶莫作,是行为,行为不作恶;众善奉行,是行为,行为行众善。自净其意,也是行为,在思想中,意念中,心中,去除污秽,摒弃杂念,破斥虚妄,清净无染,这就是从自心做起,从内心做起,这不是行为吗?可见,佛教决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形态,而是一种独特的极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态,一种和谐、和合的生活方式。我想,通过佛教来唤醒人们的和谐自觉,提升人们的心灵素质,这正是今天人间佛教重要的实践课题。
什么人才能和谐?行为端正的人才能和谐,行为健康的人才能和谐,行为持善拒恶的人才能和谐。行为端正来自心灵素质的端正;行为健康,来自心灵素质的健康;行为持善拒恶来自心灵素质的清净无染。一切源自于心,一切又落实于行动。一个人的健康,就是身心和谐。身心不和谐,身心交瘁,这个人还能健康吗?同样,一个社会的健康,就是社会的和谐,这个社会不和谐,处处厮杀、争夺、你死我活,这个社会能健康吗?可见,和谐不仅是理念,是信仰状态,而且是普世伦理的准则和做人的道德规范。和谐不在说,而在行,用佛家的语言,就是重在修证,重在行持。
和谐在哪里?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佛教叫“活在当下”。怎么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坐言起行,就是活。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再回。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来。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那天,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参加为庆贺明生大和尚升座而举办的“梵音颂和谐”音乐晚会,听歌唱家蒋大为唱《天堂在哪里》,他说,天堂就在你心里。我说,天堂在和谐者的心里,天堂在和谐者的行为之中。和谐不在说,不在呼吁,不在祈求。和谐就在当下,直下,直下是直下自觉,直下肯定,直下呈现。这才是觉悟者的和谐,这才是真真实实的和谐,这才是鲜活的和谐的生命。
成功靠什么?西谚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一个坚强的默默无闻的女人。”这可能是部分真理。佛教讲“众缘和合”,众缘成就,也就是众缘和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万事俱备的前提,若是只欠东风一个条件,依旧不能成功。有的人,尽管他很努力、很卖力、很勤力,可是这努力、卖力、勤力与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既不快乐,又不成功,这就是因为缺少了和谐。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就在于个人、家庭、集体或社会与事业之间的和谐。
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什么?禽流感(H5N1)、非典(SARS)、疯牛症,是怎么来的?艾滋病是怎么来的?海啸、矿难、干旱、洪水,以及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种种灾难是怎么来的?你摧残植物的生机,它就会给你一片荒芜。我们为什么要成立一个“环境保护局”的国家机构?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失去了和谐,我们还能生活得太平吗?我们的古人,常讲“天下太平”。什么叫太平?太者,大也。太平,就是大宇宙、大平衡、大合作、大和谐。可见,和谐、和平、和合,才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一切国家、一切宗教、一切人,都应该为社会和谐、为世界和平、为人际关系的和合,作出应有的贡献。可是,在这个利益冲突、分崩离析、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上,为什么总是有一些人竟会违背自己的直接利益,甚至破坏自身的利益去做出不和谐,甚至伤害和谐、拒绝和谐的事来呢?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深刻反思自己了。
人为什么必须反思自己?在20世纪,科学技术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把自然环境跟人类自身的关系给模糊了,甚至颠倒了。一方面人类要征服自然,另一方面人类也增长了狂妄、傲慢、自满,增强了放纵欲望的暴力。的科学成就,固然解决了不少历史上的老问题,却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条件下的新的问题。新的问题有时可能比老的问题更严重、更可怕。一千多年的历史古迹巴米扬石佛被炸毁,美国“9·11”事件震惊全球,由此而后一再出现的各种社会危机,反映了什么?物质丰富了,精神萎缩了,心灵荒漠化了,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污染,心灵也同样遭受了可怕的污染。社会财富分配引发的诸多社会抗争,“我不想活了你也别想活”的种种伦常悲剧,可能让我们付出了更可怕的代价而不自知。现代人无法控制的非典(SARS)、禽流感(H5N1),以至海啸、地震、干旱、洪水、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类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贪嗔痴,不能控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侵凌、占有、强取、豪夺、赶尽杀绝、报复、泄愤,甚至连“同归于尽”也成了不择手段的欲望。对待上述种种社会不和谐一一恶斗虐杀,害人害己、内耗内伤,我们能不反省自身、反思自己吗?人类必须作出心智的反思、道德的反思、文
明的反思。我们都说“地球村”,既然成了“村”,一村之内,岂有不和谐之理?面对现代社会的现代问题,我们佛教徒的责任是什么?佛法不是神学,佛教徒不是产生神迹的灵媒。佛法是生命关怀与关怀生命的真理和方法。西塞罗说:“苏格拉底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那么,我要说:“释迦牟尼个把智慧、把宇宙人生的真理从天上拉了回来,引人人间,使我们懂得缘起性空,懂得慈悲和谐,懂得关怀生命和生命关怀。”自心的和谐,人与众生的和谐,正是佛教文化与佛教文明丰富的精神资源。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处,就在于佛教致力于心的自省、心的自悟、心的忏悔、心的清净、心的深入与完善。它是用智慧去启发人、感化人、引导人。不仅佛教徒,即使非佛教徒,或不信仰佛教的人,也能接受佛教的影响,就因为佛教不是从功利的立场,而是从心灵彻悟的立场去帮助人、开导人。不论你是否信仰佛教,你都有可能唤醒自己的和谐自觉,都有可能提升自己心灵的品质。佛教徒自身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自律精神和学习佛陀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奉献精神,无疑是有益于人类,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句经·心意品》中说得好:“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轻率、浮躁、欲望无度,这是社会的通病。只要把握好从善的方向,自我调整、调顺、调伏、调柔,一句话:调心。妙哉,自调则宁。“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四祖道信语)。只要心调整好了,心安、心定、心净、心宁,不受外境的干扰和影响,“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那就是智慧,福德。安心就是吉祥和谐,好事皆可圆满。据说西方哲学史上有一句名言,叫“认识你自己”。而“认识自己的无知”则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那么,联系我们自身,认识自己的无知,我想首先就应该认识自己对和谐,对“自调则宁”的无知吧。自调则宁就是自己内心的和谐,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决定自己,自己照顾好自己。
人的成功,离不开和谐,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和谐。和谐是人品识见,和谐是高风亮节,和谐是人格风范,和谐是清净无染,和谐是生命境界。让我们把佛陀的教化带给人间,带给法界众生,愿人人唤醒和谐自觉,愿人人提升心灵素质,这是今天人间佛教的新的实践课题,也是我们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谐是生存的智慧
作为香港佛教界的代表,我首先向今天与会的大善知识、诸上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我非常感谢本年度六宗教思想交流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宏大的主题——宗教信仰与和谐家庭。
说它非常重要,因为,这很现实,是生活中的现实,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现实。
说它十分宏大,因为,家庭问题的探讨,涉及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不可能没有“家”的人。既涉及“家”,又涉及“人”,就不简单了。这不仅会涉及到道德、伦理、法律、人生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诸学科,而且还不能脱离了历史的、时代的考验。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的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富贵人家,克绳祖武,兰桂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偕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绵,天伦共享。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你死我活,城头变幻,历史早已旧貌换新颜。《红楼梦》里贾母、贾政的那个家庭,《雷雨》里周朴园的那个家庭,《家·春·秋》中觉新、觉民的那个家庭,甚至黄世仁的家庭、杨白劳的家庭,电视剧《大宅门》的那个家庭,都已成为历史烟云,随风而去。要说,也只是作为艺术作品和历史回顾而留在舞台和荧屏上吧。
在今天的现实中,人们还是不能不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商品社会、面对竞争压力、面对当代的价值观。我们的古人。可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的单亲家庭、丁克家庭、混合家庭(离了婚的男女双方,再婚了,太太带了与前夫所生的子女过来,先生也有与前妻所生的儿女,同父异母的姊妹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又合成一个混合的家),还有什么同居、分居的家庭,种种形态,不一而足。难怪哲学家、社会学家要惊呼: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正在解体。还有人担心,家庭在现代社会中所占地位极低,甚至有人忧虑家庭是否会崩溃。
今天强调社会的多元,也尊重社会的多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形态的多元,不是今天的现实吗?娜拉出走后,就不会再婚吗?无论怎么变,家庭的基本成员,离不开夫妇。有夫妇就会有儿女。有儿女必然有父母。夫妇(父母)儿女,这就是基本的家庭。一个人的成长,犹如一棵小草、一株树苗,家庭就是他赖以生存的早的土壤。除了孤儿院的儿童,父母总是人生的位老师,位启蒙者。人的教养,人的人格教育也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生养之恩,劬劳之苦,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忘记的。在人类文化学的意义上,具有历史悠久传统的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才有了国与家的坚强的感情纽带。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君父情结,几乎就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
可是,历史无情。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市场价值,功利主义,把传统的家庭观念雨打风吹去,让我们不能不付出沉重的痛苦的代价。今天的家庭危机,正是社会危机的一个缩影。家庭中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也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部分。而且是有血缘、情缘、亲缘的关系。难道这不应该是亲和力、凝聚力、能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人际关系吗?血浓于水。自古夫妻叫结发同心,夫妇和而家道成。父子(父母子女)叫情逾骨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兄弟叫情同手足,世界难得者兄弟。诗歌绰绰,圣训怡怡。一家之桐木称荣,千里之龙驹谁匹?所以自古名言:家和万事兴。夫妇如琴瑟和谐,父子谓麟趾呈祥,兄弟则棠棣竞秀。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跌宕,家庭的形成与成员结构如何不同,亲情都应该得到认知。
可是,不对了,今天的现实并非如此。一首流行歌曲唱得人心怕怕:“说的话可以不算,爱过的可以重换。你的信,一撕两半,你的情,一刀两断。”相爱容易相处难,夫妇不稳定,琴瑟不和谐,家庭走向破碎,冰炭不能同炉,骨肉成仇,亲情疏离,社会的核心——家庭出了问题,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就可想而知了。今天六宗教思想交流的主题,说它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讲财富了。那个“福布斯”排行榜,几乎每天都在拨算盘。不过,那是有形的财富,是身外的财富。有形的财富,何如无形的财富?身外的财富,何如生命之内的财富?物质的财富,何如心灵的财富?
宗教信仰,正是心灵的财富。心灵的财富,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人生为宝贵的财富。
我们今天常讲“法治”,即依法行政,以法治国。立法,司法,不错,法律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可以制止人作恶犯罪、作奸犯科。可是,法律不能规范人的思想,不能规范人的心灵。我们的古人强调以德治天下,今天也叫以德治国。不错,五讲四美,上海市的七不规范,还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能倒背如流。可是,理论与现实画不上等号,并不因为有了道德标准,有了道德知识,有了道德要求,人就道德化了。现实的人,既不完善,也很吊诡。你看,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言行不一,口蜜腹剑,思想出轨,失去理性。那理论的美好、道德的高大、伦理的规范时时被情绪的失控、无明的冲动、一念的迷误而践踏得体无完肤。这时候,家不成家,人不像人,世界好像颠倒了。这不是理论不好,道德无力,法律有漏洞,伦理有缺憾,不是,不是,而是人的心,出了问题。荀子愤而说:人性本恶。我们的兄弟宗教说,这是人的原罪。从我们佛教来说,无明覆盖,业障所据,贪嗔痴三毒所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宗教的课题了。净化人心,自净其意,出迷入悟,断惑证真,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我们佛陀的教化,三宝的庄严殊胜,亦即我们佛教徒的人生使命了。
《法句经》第十四品第七条说:
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出生圣者,但圣者出生的家庭必和乐兴旺。
注释这条经文的有一个故事: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导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纯种牛只生长在优莎帕种中。这,他只告诉了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他未提及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经过一阵思考后,阿难尊者就前去向佛陀请教这个问题。佛陀回答说:“阿难,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个特定的家庭中。但,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必定和乐兴盛。”说得多好!并不是每个家庭都生出道德高尚充满智慧的人,而是道德高尚智慧的人只能出生在和乐兴盛的家庭。
《法句经》第十四品第七条说:
诸佛出生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伽和合,令人喜悦。比丘持戒,令人喜悦。
注释这条经文的也有一个故事:一群比丘在讨论“幸福是什么”,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相同。所以他们说:“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的享受才是幸福。还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正当他们热烈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在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比丘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个世界,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有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丘们和谐相处。”
太好了。前一段经文前一个故事,提出的是尊贵的人出生在什么家庭,答案是和乐兴盛的家庭。这一段经文这一个故事,提出的是什么才是幸福,答案是三宝俱足。这两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尊贵的人,也肯定是幸福的人。而幸福的人也肯定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恰恰就是佛陀都提到了“和”。一说和乐,一说和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佛陀提示给我们的生命的智慧。
家庭的和谐,是全家的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是全社会的幸福。一个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和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一个不幸的家庭,很可能就因为失去了和谐。
和谐在哪里?和谐不是商品,你有钱买不到。和谐不在别人那里,你去找也找不着。和谐只能在你自心,和谐是你内心的创造。这个内心的创造,只能源于你对和谐的觉醒。你有和谐的觉悟,你才有和谐的认知,才有和谐的坐言起行,才有和谐的人格健康。所以,我说和谐是佛陀教化我们的生命智慧。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是没有冲突,不是没有烦恼。有矛盾,能自我平衡;有冲突,能自我化解;有烦恼,能自我解脱。佛教讲慈悲喜舍,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人只有舍弃自己,让自己融人整体,确切地说,人应该学习佛教的包容性、宽容性,能互谅互让,慈悲待人。不能包容,不能自我平衡,就永远无法和谐。包容就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不同点。宽容就是宽待别人与你的分歧。只有包容、宽容,才是文明,才是礼貌。礼貌与文明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习惯。
我们养成了道德习惯,构建了内心的和谐心态,那么,舍弃自己,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依靠自身内在的能量,自我平衡,自我修养,超越自我。自我内心创造了和谐,才能实现家庭和谐,继而实现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觉真法师以简单的故事,演绎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发人深省,又借着简洁的比喻和精妙的解释,以佛法深入浅出,润泽心灵……
潘宗光 教授 全球著名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
书摘插图
书籍介绍
《当管理遇到佛学》佛家不相信命运,也不讨论命运。佛家讲“缘起”,讲“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命运是什么?命运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命运是自己的人格状态。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命运,“突围无捷径,唯有改变自己”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61+)
- 服务好(546+)
- 经典(437+)
- 全格式(63+)
- 简单(197+)
- 内容齐全(416+)
- 二星好评(347+)
- txt(583+)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强烈推荐!!!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 网友 堵***格:
OK,还可以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通***蕊: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曾***玉: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菱***兰: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詹***萍: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喜欢"当管理遇到佛学"的人也看了
大师经典系列:克里姆特作品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实用检验医学指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云冈石窟(8开精装 全二十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铅酸蓄电池制造技术 第2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法主义书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食品分析实验(王启军)(二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他们创造了数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2014版 小学生快乐诵读 二年级(彩色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鲁迅文集》(鲁迅博物馆官方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名牌小学入学测试卷 名牌小学入学测试卷(1)拼音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中公江苏省考2023江苏省公务员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历年真题精解行测+历年真题精解申论(套装4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09X700-1~7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上下册)(2009年合订本) 弱电专业图集 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图集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伤逝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聊聊稀奇古怪的心理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黄冈一百分冲刺卷 小学生语文试卷四年级下册 2022 人教版 单元卷 月考卷 期中期末卷 专项培优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Words & Things 词语与事物 ISBN9780415345484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全新正版图书 景德镇窑:上邹晓松黑龙江社9787559301680 民窑瓷窑遗址介绍景德镇人天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Buffalo Bill's America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中国外汇管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楚艺术全集(青铜器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5分